|
陈智博,郑州外国语学校2015届毕业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一年后转入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2+2项目,2020年3月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航天系硕士研究生,并获全额奖学金。
陈智博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大一大二的年级排名始终位列年级前10%,先后荣获2016年金龙鱼奖学金、2017年国家奖学金、2017年校三好学生、2018年本科生优秀奖学金、2018和2019年唐君远奖学金等。在他申请研究生时,美国密西根大学累计专业课GPA为4.0,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排名第一。科研方面,他参与了流体力学、气动声学和交通运输安全等领域的三个科研项目,并有一篇关于气流噪声预测的一作文章在投。
我出生于河南洛阳,儿时随父母工作调动搬到郑州。我的小学是河南省实验小学外国语分校,是她的第一届学生。我与航空航天的缘分从那时就开始了。当时我们有航模课,老师教学生用木头造模型飞机,用橡皮筋给飞机提供推力。我常常和同学比赛谁的飞机飞得最远。那时我也玩四驱车,有全套的改装工具和零件,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我也记得和小伙伴们在某一年暑假研究金蝉脱壳的奇妙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拍了一部科学DV。在我的小学时光里基本没有课外班,有很大的自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正是那段日子,让我初步接触了工程和科学的世界,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工程师的种子。
初中时代,我来到了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老师们要求很严格,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当时每天的生活都十分紧凑,让我养成了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寄宿生活让我第一次远离家门,逐步培养起独立自主的能力。我还清楚的记得班主任侯老师为我们制定的班级精神:大气、善良、细心、专注。直到如今,我依然常常用这些品质要求自己。最让我难忘的是初三那年,我在体育考试中发挥失利,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正是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让我重拾信心和勇气,在中招考试中凭借优异的文化课成绩顺利进入了郑州外国语学校。
高中时代,我在郑外数学竞赛班学习。班里汇聚各地数学竞赛大神。在班主任曹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研究数学的氛围很浓厚。第一学年,我在纠结是否要全身心投入数学竞赛的学习,毕竟学习竞赛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可能会有高回报的事情。经过一年的思考,我终于决定投身于竞赛学习,希望挑战自我,实现进入一流大学的理想。现在回想起那时的竞赛之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对我意志精神的磨练和启迪。当我挑战一道困难的数学题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助。但是当攻克它时,就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豪。学数学竞赛是一件非常纯粹的事情,真正投入时,功利之心会全然消失,内心非常平静。那段时光让我明白了努力的作用大于天赋。我知道自己的数学天赋不如很多大神,但是我愿意用时间换天分。只要拼搏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从最开始在上海的竞赛培训,到在南昌针对冬令营的培训,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数学金秋营,再到决赛前的集训,我不断超越自我,变得更加坚韧和自信。最终在决赛中获得了银牌,因此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降一本线的高考优惠。
2015年9月,我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第一学年,我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试点班学习,结识了许多要好的朋友。在和他们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究竟想要做什么。在第一学期,我参加了一门叫航空航天技术历史与展望的新生研讨课。正是那门课程,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了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因此,我暗暗下定决心,希望未来能在此领域为祖国做出贡献。回想那一年,我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校级机械赛、强化物理、工程学导论等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而且让我掌握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机动学院的学习为我打下了成为一名工程师的坚实基础。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交大密西根学院的2+2项目。该学院的拔尖学生能在本科后两年前往美国排名前五的工程院校——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习一个全新的领域,并获得学士学位。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世界顶尖工程知识和技术的机会。在交大,转学院是允许的,但是密西根学院要求学生重新从大一开始。对我来说,不仅要多上一年本科,还可能以后并没有成功申请到2+2项目。因此,转到密西根学院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事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思考良久,最终决定挑战自我,前往密西根学院,一切重新开始。
决定转院后,我利用多出的一年时间,全面地发展自己。在课业学术方面,我更加严格要求自我。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和物理荣誉课程,我熟练掌握了工程学以及更广阔领域中所需的数学和物理背景知识。通过交大第30届PRP科研项目,我培养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更加相信自己的科研潜力。课余时间,我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在交大南洋通讯社,我是新闻摄影记者(后任影像部副部长),用镜头记录下交大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向超过30万的读者讲述学校里每一个精彩的故事。与此同时,我还是一名风光摄影师,签约了一些世界著名图库,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摄影艺术的探讨。对我而言,摄影是一个爱好,是对大学生活的调剂,让我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此外,我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2016和2017年秋季,我两次担任上海国际马拉松志愿者。在2016年暑假,我来到河南修武小学支教,担任起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的角色。在2017年寒假,我前往云南绿春支教,为当地初中生讲授数学等课程。通过这些公益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青年人对社会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应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
2018年,我成功通过2+2项目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在这两年时间里,我更加努力的探索自己的科研兴趣。通过密西根大学的跨学科科研项目(MDP),我与密西根大学交通研究所的Jingwen Hu博士和Monica Jones博士合作了一年,旨在为汽车碰撞测试开发参数化的人体模型,以代表多样化的人群。我希望能够帮助实现基于人体参数(如年龄、性别、身高和BMI)自动生成精确人体模型的目标,使未来汽车的安全性获得较大改善。此外,我对流体动力学和气动声学两个领域充满兴趣,在Aaron Towne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两个研究项目:湍流喷射气流的空间动态模式分解以及运用Ffowcs Williams-Hawkings(FW-H)方程求解器于气流噪声的预测。通过这两个项目,我掌握了流体动力学中的高级分析方法和模型,这将会对我未来的研究生科研领域有巨大帮助。这些宝贵的科研机会使我获得了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我变得更有动力,更有决心在本科毕业后攻读博士学位。如今,我很幸运的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的研究生,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在今后的科研项目中,我将运用空气动力学、推进器系统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研发新型的航空发动机系统,使未来的飞机更加环保节能。
一路走来,对自己所经历的所有人和事,我都心存感激,始终铭记在心。未来,我会继续奋力拼搏,力争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