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
新学期伊始,一批新教师走上教师岗位。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作为“数字原住民”的“90后”“00后”逐步走上讲台成为教师,他们的数字素养更高,对技术的接受也更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教师培养理念以及提升其专业能力的途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利用数字化引领新教师提升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新教师培养实践中,在深度认识新教师多维身份的基础上,构建多层面培训框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落实因师施培。
认识数字时代新教师多维身份
新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对智能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敏锐度,加之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度融合,因此,数字时代的新教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属性,他们需要站在教学模式变革的最前线,要成为新质人才培育的实践者。
一方面,以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育人场域。新教师熟悉各种智能工具和智能平台,善于捕捉技术优点,这样的优势使其在教学中更善于捕捉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契合点,更好地创造出更加高效、互动、个性化的育人场域。另一方面,加速人机协同教学样态进程。人机协同教学是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机器教师化身成为新教师的“新伙伴”是未来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同时,智能时代要有层次地培育学生,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为着力点。面对新挑战,新教师要厘清人类教师与机器教师两大教学主体各自的育人职责,促进自身与机器教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除此之外,数字时代,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良好道德品质、国际视野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等。新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新鲜血液,他们能够很容易地与同是“数字原住民”的学生们产生共鸣,利于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他们学会在“富”技术空间支持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使自身成为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力量。
多层面构建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框架
在清晰认识了新教师多维身份后,针对传统新教师培训存在的形式单一、效能低下等问题,需要结合新教师的特质,聚焦“强师德、提师能”,从3个层面重塑新教师培训框架。
一是精神层面,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引领新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念。作为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新教师是实施数字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因此,一方面,新教师要传承老一辈的育人智慧;另一方面,新教师要结合时代要求,发挥自身数字化素养潜质。智能技术为教师贴近与关爱学生打开了新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这成为新教师践行爱与责任的新方式。因此,要引导新教师要坚守教师之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用好智能技术做好备课、授课、评价等实践环节,优化育人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层面,要以智能时代为背景,注重培育新教师的“教学力”。“教学力”是培育新教师的关键环节,重点涵盖学科知识能力和数字化技能两方面。其中,提升新教师的学科知识能力的关键是新教师能够深度掌握学科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提升数字化技能的核心是能够迅速捕捉新兴智能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趋势的讯息,甄别适配智能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及善用智能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技能等。
三是理论层面,要注重将新教师培育作为重要教育科研方向,推进相关理论教育科研成果产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因此,要以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指导新教师培育的实践开展。通过设立与新教师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教育科研课题,如围绕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跨学科融合的基本理论,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发个性化的智能教学辅助工具、制定跨学科教学策略等,积极引导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凝练出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并将研究的新教师培育课题的相关成果进行转化,推广至校外的教育部门,扩大成果使用范围,将成果价值最大化。
数字化开拓新教师个性培育策略路径
智能时代育人目标的变革迫使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这更是对学校施培新教师“教学力”试行的检验。面向未来教育,要从强化新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探索创新施培思路以及善用智慧平台资源3个方面重识与构筑新教师培育策略。
一是探索创新施培思路,创生虚实融通的智慧施培生态。良好的智慧施培生态孕育新教师施培创新思路以及支撑施培的基石。对新教师“教学力”的深层培育,应探索创新施培思路,依托智能技术,创生虚实融通的智慧施培生态,“实”要沿用授课、听报告、工作坊等传统施培路径,“虚”要延展传统路径,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利用在线课程、教育平台、社交媒体、虚拟社区等途径线上施培。在虚实融通的智慧施培生态中,传统施培路径的资深育人经验和专家报告分享等能够直接地指导新教师教学,让新教师尽快上手;线上施培途径弥补了传统施培途径中受时空限制的不足,为新教师扩充施培路径。通过创生虚实融通的智慧施培生态,以多种途径指导新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内容呈现以及教学反思等技能,能够满足个性化培育诉求,达到深度培育新教师“教学力”的施培效果。
二是创新施培思路,筛选新教师扩充教育科研队伍。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学实践的脚手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组建优秀的教育科研队伍是新时代国家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课堂是支持教育科研的土壤,一线教师因身处学校课堂当中,与学生接触密切,具备良好研究条件,有着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因此应承担重要科研角色。但是,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却存在观念固化、理论基础薄弱、研究动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教科研难以向科学化趋势发展。如今,有着高学历和一定研究基础的新教师走向教学岗位,新教师为解决教科研队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在保证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在新教师群体中选拔科研能力较强的新教师,引入到教育科研队伍当中,扩充原有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以此激发教育科研队伍的活力。学校可设立科创教育工作室,吸引高层次人才成为新教师加入到工作室当中,以此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新教师科研工作开展以及成果产出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平台。
三是实施多元新教师施培评价,建构学校专属智慧评价系统。评价是测量新教师施培成效的重要步骤,传统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方式单一化、呈现内容烦琐化的问题且很难全面、精准地评价出新教师群体的个性化施培效果,在新教师培训结束后也无法持久反馈新教师入职后的状态。数字时代,通过实施多元新教师施培评价,在施培前要对新教师的技能水平进行前侧,施培结束后,要对新教师进行追踪评价,追踪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培训内容应用情况,以此评估新教师培训的长期效果。可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统整、分析新教师施培数据,搭建学校专属化的智能施培评价系统,为精准刻画新教师施培画像提供数据支撑,为建构持续稳定的新教师施培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新教师是助推未来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核心引擎。因此,对新教师的施培尤为重要,在智能时代背景下,要兼顾新教师数字原生品性,以智能手段施培新教师,为新教师未来能够快速有效发挥育人价值打好基础。
(作者王卓玉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柯小华系广西教育技术和信息化中心发展规划部部长;本文系广西教育“十四五”科学规划2024年度委托重点课题“面向广西乡村中小学生STEAM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24AA18]研究成果)
作者:王卓玉 柯小华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28日 第03版 版名: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