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积跬步,可以至千里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析
朱于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
近些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总体稳定,时有创新,与时偕行,稳中求进”成为突出的特色。纵观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命题,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时代特色、体现素养导向、强化教考衔接、重视基础运用、突出信息整合、凸显真实情境、强调思维力考查等特色基础上,每年都有一些创新之处。例如:2023年推出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的作文试题(谚语中的辩证法、繁复与简约),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2024年推出图表阅读、词义辨析(“给”)类题型,作文题强化生活导向(报考大学时的专业选择、人际交往中互赠礼物、文化遗产专栏征稿),重视真实情境下的实用性写作。2025年适应性测试,则在如下方面又有所创新。
一、凸显价值性,选取富于时代精神的材料
高考语文试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国选才的重要使命。选取怎样的阅读材料,凸显怎样的价值立意,关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近年来的高考阅读材料,注重选取体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国家建设的显著成就、科技发展重大突破的文本,或者反映革命传统的红色经典,以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文本,强化文化认同和思想引领,润物无声地体现价值观引导。“阅读I”“语言文字应用”选取科技主题文本,前者从科技史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外的原创性科技成就,后者于彗星的一般介绍中凸显中国人当下的科技成就,呼应新时代举国上下重视科技、呼吁创新的时代命题,能够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树立献身科学研究的志向。同时,也通过材料的选择,告诉学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好语文就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再如:青海、宁夏等省份使用的“阅读II”选用牛汉《滹沱河和我》,表现人与乡土血脉相连的情感,契合当下重视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阅读II”则选用丰子恺《我的漫画》《爱与同情》,表达对中华传统美学意蕴的思考,追求理想中的“美的世界”,契合党和国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进以美育人的总体部署。
二、凸显衔接性,拓展教学评一体化的广度
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化,高考语文越来越重视与教学的衔接,不断提高教—学—考的一致性,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一方面,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和课程标准理念,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命制试题,带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考查;另一方面,积极对接统编语文教材,将教材内容看作命题选材设问的重要参考。近两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每套试题均有十多处或显性或隐性与语文教材建立关联,尤其是“阅读III”(文言文阅读)有关加点词语理解的题目,各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重点词语的考查点均直接取自教材。此次命制的适应性测试题,进一步拓展了与教材的联系,延伸到各类题型中。比如“阅读II”第6题,前两个选项直接与课文《我与地坛》《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法作对比,既考查学生对所选文本的理解和鉴赏,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甚至扩展到写作题的命制中,如“青海宁夏内蒙古云南用”作文题,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一文中的重要观点作材料,引导学生“联想与思考”。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阐发关于“工作与人生价值”的思考,也可以讲述一个“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人的故事。如果学生对这篇文章有足够的了解,并曾在教材引导下思考过相关话题,对于完成这篇作文一定大有助益。类似指出,不一而足。近年来教考衔接的种种举措,对教学是个正向的引导,有助于纠正一线师生忽视课文学习尤其是现代文学习的不良倾向,引导教师将课文讲透讲好,学生将教材用足用好。
三、凸显整合性,强化群文阅读与信息联结
整合,或者称为“统整”,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词。开展学科内的整合性教学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知识迁移能力、跨学科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学习任务群”,倡导单元整合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课文间建立信息联结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念。高考语文试题命制,适应这一新的理念,逐步引入群文阅读(也可以称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在多文本的综合阅读中,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这在“阅读I”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制中早已成为定式,近年来又陆续应用于“阅读III”文言文阅读中,此次适应性测试在“阅读II”文学性阅读中开始探索。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阅读II”则选用丰子恺《我的漫画》《爱与同情》两篇文章组成群文,前者系对个人漫画创作之路的简述,后者是对个人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其中关于艺术美的理解、儿童的诗心、感情的投射的论述,一脉相承,可互为佐证。学生阅读两文,通过建立信息联结,可以激发深度认知和思考。四个题目,既涉及单文本理解,又涉及综合认知,无疑增加了考查的深度。尤其是从材料二引出的作文题,学生写作时更要综合两篇文章相关内容才能深入分析,明确立意。
此外,命题上也强化了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考查,有两道题很有特色。一是“阅读I”第五题: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二是“阅读III”第14题:根据材料,说说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无论是科学史这门学科的情况,还是“叙文之要”,均非阅读材料阐述的重点。但“材料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介绍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其中提及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及其价值,相关评选标准又融汇着科学史的研究方法,考生可据此整合零散信息加以简述;文言材料系元稹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所写“叙文”(序言),交代了一般序言皆有的作者简介、文集内容等信息,结尾处又说“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综合种种信息看,何为“叙文之要”这一个问题就转换成为对文本内容的总结概括。这样的题目设计契合了未来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那就是信息爆炸时代,要善于联系、比较、综合、分析,从多方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
四、凸显引导性,强化语言文字的基础运用
此次适应性测试,仍然保留20分的“语言文字应用”题,强化对语言文字基础运用的考查,向一线传达出重视基础知识学习、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的信息,也是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考查的具体落实。这次的五道题目,分别考查构词法、错别字、成语运用、修辞手法(仿词)和标点符号,以及语段运用,其中有两项是新的内容。其一,考查语法知识。考查“帚星”得名的方式,背后是对构词法的考查。同样是偏正式结构,“帚星”和“云鬓”是“像……的”(星星/鬓发),而“汤勺”是“用于……的”(勺子),“草堂”“花车”则是“由……构成”的(堂/车),形式上相同,意义构成上却略有差别。其二,考查错别字。进入信息时代,因为计算机的辅助,出现错别字的机会在减少,但当下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非纸笔化书写导致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较普遍,为此,教育部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教语用厅〔2024〕1号),加强中小学生书写教育。此次测试命题,将错别字的考查重新纳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教育部部署的有效落实,对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此外,第22题要求学生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身份写一段自我介绍。这是很有创意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实践。一方面,学生需要有效筛选关键信息,并做适当整合,另一方面又要适应目的、对象、场合的需要,准确得体介绍。这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查,适应了当下一线重视“情境·任务”教学的做法。
高考语文命题每次在守正基础上做一点突破和创新,凸显一两个亮点和特色,积跬步而成大步而成跨步,在命题思想、试卷结构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革而化之,与时宜之”,实现考试与时代、教学的相向偕行,推动改革的逐步深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为国选才重要使命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