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考试评测带动学生汉字素养能力的提升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第19小题解析
王立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编修委员会主任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有一道新的题型:第19小题要求学生在给出的一段文字材料中,找出两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种以错别字为直接考查内容的题目,在高考中已经中断多年,如今又以新的形式得以恢复,这是对课标所强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精神的具体落实,是语文教育“强基固本”理念在试卷命题工作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汉字特点和汉字应用现状的必要要求。
一、考查错别字的原因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字形具有突出的表意特征,特别是小篆以前的古汉字,更是具有鲜明的象形性。当时的汉字或直绘物象,用近似简笔画的方式把所记录的事物形象描绘下来,如甲骨文的“虎”字就是描绘老虎的相貌特征,突出老虎尖锐的牙齿和身上的斑纹,以与其他动物的形象相区别;或因义构形,即根据汉字所表达的词义去组构汉字的形体,如穷尽的“尽”的词义非常抽象,但古人却十分巧妙地将其意义转化为刷锅的场景,因为只有锅里的饭吃完了才刷锅,所以刷锅就意味着穷尽;或契刻表义,如“一”“二”“三”都是通过画道道的多少来表示不同数目。
像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的优势在于,其形体和意义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甚至望其形即可知其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字形就像画画,就如同中国古代绘画的写意手法一样,对形象的描绘可繁可简,对意义的再现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这就使得一个汉字会有多种不同的写法。不仅古代汉字如此,楷书字形同样异体众多。如《汉语大字典》中仅“国”的异体字就收录了20来个。如此复杂的汉字形体,再加上汉字中的同音字又非常多,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写错字和别字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整理和规范。如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一方面规范汉字的字形,“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当时的秦文字作为字形标准,凡是写法与秦文字有差异者都予以废除;另一方面也规范汉字的字用,如《里耶秦简》中所规定的“‘酉’如‘故’,更‘酒’;‘者’如故,更‘诸’”,就是说当时人经常把“酒”写成“酉”,把“诸”写成“者”,应当予以区分。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代郭忠恕的《佩觽》、清代的《康熙字典》、元代李文仲的《字鉴》、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等,都有关于字形和字用规范的内容。如《干禄字书》中的“童僮(上童幼,下僮仆)”“彤肜(上赤色,徒冬反;下祭名,音融)”“苻符(上人姓,下符契)”,都是对形近、音近、意义容易混淆的字组的辨正;《佩觽》中对“杠扛”“杼抒”“栲拷”的辨析,则是对唐宋时期普遍存在的将“木”字旁写成提手旁错误习惯的矫正。由此可以看到,历代对于汉字规范书写和运用都十分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汉字规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整理了一大批异体字,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范了印刷体字形,1987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汉字的字量,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进一步整合优化汉字的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文件都为推动汉字的规范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对汉字进行规范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汉字规范的工作永远在路上,这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所决定的。
自电脑普及以来,汉字的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来主要是手写,现在则较多地使用键盘输入。人们写字的机会变少了,对汉字的感知也渐趋陌生化,“提笔忘字”的现象经常发生。再加上社会上关于汉字使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书法领域兴起的“丑书”现象,影响了学生树立汉字规范的健康观念;谐音成语等不规范用字风气泛滥成灾,也干扰了学生对汉字运用的正确认知,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运用水平着实堪忧。据万蓉平《小学生作文错别字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12期)对扬州市某区小学作文考卷的抽样统计,其中写错别字人数占比72.88%,并且呈现出别字比错字多、高年级错别字比低年级多、同一错别字在不同年级反复出现等特点,反映出学生汉字规范书写和运用能力方面的显著欠缺。加强对学生汉字使用能力水平的测试,有利于引导学生筑牢汉字规范意识,重视汉字知识学习,强化汉字书写训练,提升汉字综合能力。
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特性,增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情。”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分学段明确了汉字学习的学业质量目标,如第二学段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第三学段要求“能独立识字,能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能辨识同音字、形近字,纠正错别字”;第四学段要求“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可见,规范书写汉字,正确理解和运用汉字,避免写错别字,培养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增进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情,是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标中所一直强调的学习目标,因此,错别字的问题也理应成为中小学学业质量评测的必要内容。
二、老考点,新考法
回顾高考语文试卷, 2007年及以往,每年都有一道考错别字的试题。从2008年开始,错别字试题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方面高考没有了考错别字的题型,可能导致学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视程度降低,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学生使用电脑日渐普及,日常书写实践的机会也显著减少,再加上前面所说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因素形成一股消极的合力,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文字综合素养的提升。面对这样的现状,在高考试卷中恢复对错别字的考查,强化提升学生汉字素养能力这一重要目标导向,是十分必要的。
从错别字考查的题型来看,2001、2003、2004、2005、2007几个年份都是给出四组词语,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哪一组;2002年则是正向设问,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2006年则将目标字设定为两个,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哪一组。尽管表述和要求有细小差异,但这些题目都是基于双音词和成语来考查错别字的。与之相比,2025年度的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的错别字试题则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其题干是:“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把错别字隐藏在一段文本中,让学生找出并改正:“……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其中“目堵”应为“目睹”,“邂后”应为“邂逅”,“托着”应为“拖着”。这种考查方式,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的做法。强调语境对汉字学习和运用的重要作用,既契合了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真实情境,同时,让学生在更长的文本段落中去发现错别字,也比在双音词和成语中去辨识错别字更具有挑战性,更能考查出学生对汉字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综上所述,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的错别字试题考查方向正确、必要,设题方式科学、实效,题目虽小,意义重大,值得在各类语文评测试卷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