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名校试题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最新同步教学
  • 24-25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模块综合试卷(二)
  • 24-25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模块综合试卷(一)
  • 24-25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八章 专题强化 机车的两种启动方式
  • 24-25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八章 专题强化 功能关系及其应用
  • 24-25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八章 专题强化 功和功率的分析和计算
  • 24-25学年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教案:4.3 禁止生物武器学案
  • 24-25学年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教案:4.2 关注生殖性克隆人学案
  • 24-25学年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教案:4.1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学案
  • 24-25学年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教案:3.4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 24-25学年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教案:3.3基因工程的应用
  •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五 实验与探究
  •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命题最前沿十三] PCR与电泳的原理及应用
  •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命题最前沿十二]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
  •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专题十四 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
  •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 发酵工程
当前位置:首页 > 命题研究 > 专家解析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阅读II

专家解析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阅读II

添加时间:2025年1月3日  浏览次数:

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阅读II解析

李煜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2017版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大家一直在努力探索素养型命题的研制,希望通过考试命题的变革促进教、学、考一致性,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一、什么是具有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

素养型命题是与知识型命题、能力型命题相对而言的,指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考试命题。在语文测试中,传统命题或重视知识记忆的准度、广度与结构化程度,或分解式地考查某项读写能力是否达标,而素养型命题虽然也考知识、考能力,但并非站在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进行点状考查和分项考查,而是把知识和能力要素隐含在综合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能否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构建适切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出条理严密、逻辑自洽、内容充实的作答结果。换言之,素养型语文命题是学生本位的,看重的不是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体量或作为“达标工具”所掌握的技能,而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经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的临场表现,亦即平时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综合素质。为此,研制素养型命题要改变面面俱到观念、避免散碎割裂的形式,通过遴选典型内容、设计典型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典型的词典义是“有代表性的”。具体到阅读命题,何谓“典型”?或者说,这类阅读命题的代表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里先谈两点思考。


第一,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典型指的是命题期待考生建构的阅读理解能够指向作品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有机整体。阅读文本,归根结底要在理解字词、句子、句群、段落等局部意义的基础上,逐步探求通篇传达的完整意义,唯其如此,才能避免断章取义,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和沟通。同时,文本又是作家创造的个性化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特别是文学类文本,不仅要表达整体意义,还要体现作家精微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展现作家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这种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原创性,是作家赖以成名、作品得以传世的重要因素。聚焦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遴选考查内容,等于抓住了材料的命脉。


第二,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典型指问题探究过程需要多方面语文素养交织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是由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决定的。高中和义务教育课标都强调,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四者之间不是简单加和的关系,而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多维融通。具体来说,语言与思维一显一隐结为一体,审美与文化彼此关联构成两翼;以语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语言与审美、语言与文化、审美与文化形成三组互通关系,而思维作为潜在和流动性的存在,以言语活动为中介,支撑着另外三方面素养的发展及其互通质量,同时也受后者的影响或促进。因此,问题设计或任务设计不仅要做深细的文本解读,还要站在作答者角度,分析探究过程关涉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以及这些素养是如何融通的,涉及的素养越丰富、融通的程度越高,问题或任务便越典型。


二、文学性文本阅读试题体现了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的阅读II,以丰子恺的两篇随笔为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关联阅读,两道主观题都体现出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


第8小题的题干是: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文本二题为《美与同情》,作者先讨论关于“美”的问题,通过不同职业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观察视角与发现,点出“美的世界的标准”是“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进而由“美”的标准说到艺术家的特质——“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到这为止,作者说的都是关于艺术的感悟,何以又说到儿童呢?从与艺术家的共性上讲,“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从与艺术家的区别上讲,第一,“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第二,“感情移入” 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基于这些异同,自然得出“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等独特感悟。可见,通篇整体意义是基于对美与同情的理解,比较艺术家与儿童的异同,指出艺术家保持童心的重要意义。而通篇的关键句,便是命题划定的——“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解读这句话,要先解释什么是“艺术的”,这是前半部分的重点,再解释“为什么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这是后半部分的重点。利用这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来设问,就导向了对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的理解。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这道题是从文本关键语句出发的,参考答案也落在了对文章观点的梳理与整合上,这是“语言通思维”;对文章观点的梳理与整合,要求学生把文章看成“美学整体”,整体把握其层次结构,这就是“语言通审美”。


第9小题的题干是: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感情移入”是在文本二的末尾处提到的,按照作者的话说,是一种西方艺术学说。题目要求把该说应用于文本一,而文本一按历时性顺序自叙其四个创作期的缘起、理念与代表作,实际是要求学生用它诠释作者的艺术实践。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感情移入”固然不属于文本二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但应用于文本一,则学生必须把握文本一中作者在每个时期关注的绘画对象、对这些对象的感情以及希望通过画作表达的独特体悟,这些恰好是文本一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因为文本一脉络清晰,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所以命题没有直接设问,而是将其作为文本二中的某一观点的应用对象设问,等于要求考生自觉把握文本一的整体结构和叙述内容。从这点讲,该题同样关注了文本一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需要完成如下“工作”:①基于文本二的内容,准确理解什么是“情感移入”;②归纳概括文本一四个时期的关注对象以及寄于其中的情感;③判断哪些时期存在“情感移入”以及如何“移入”的;④引章摘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分条作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为基础,用到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不同类型思维,同时整体把握文本一的结构特点,关照作者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的内在一致性,由此可见,有效作答仍需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共同运作与协调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这两道题不仅在对材料的理解、对学生作答过程的认识上具有典型性,且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都很小——或为一句话,或为一个词,这种小中见大,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自下而上”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设问逻辑,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我们不妨称之为“典型”的命题技术。这样的考试命题多起来,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不会满足于浅表的、碎片化的理解,而会关注那些直抵文本核心的深层次问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不会单摆浮搁地罗列四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会考虑不同素养之间的结构关系;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就不会从宏大空洞的概念出发,而会充分利用文本的关键字句和跨文本的互文关系,这就是凸显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的积极教学导向。


当然,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作品内蕴的可分析性。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翻译家,也是功底深厚的散文家,这两篇作品(节选)感情诚挚、逻辑清晰,语言也有韵味,我们因此才能从中提炼激发真实素养表现的典型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典型问题源自典型材料,阅读命题的选材不容忽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组试题之中,并不是每个具体任务都要具备典型性,例如该题组中的两道客观题,考的基本上是对文本局部意义的理解和推断。从整个试卷的难度结构出发,从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意出发,这样的题目也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Copyright©2005-2025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翠竹街76号国家863中部软件园 邮编:450001
信息交流邮箱:henanjk2007@126.com 咨询电话:0371-57087762 13525597342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豫ICP备11006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