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名校试题
  • 四川省广元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 四川省广元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 四川省广元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 四川省广元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 四川省广元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
最新同步教学
  • 24-25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模块综合试卷(二)
  • 24-25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模块综合试卷(一)
  • 24-25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八章 章末整合 重点突破
  • 24-25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八章 章末检测试卷(四)
  • 24-25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八章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 24-25学年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教案:5.5“基本”粒子
  • 24-25学年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教案:5.4核裂变与核聚变
  • 24-25学年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教案:5.3核力与结合能
  • 24-25学年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教案:5.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 24-25学年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教案:5.1原子核的组成
  • 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8 高中生物实验“四点”提醒
  • 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7 生物工程的“四个”不相等
  • 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6 生物技术的“四个”易混点辨析
  • 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5 生态系统中的几个“不一定”
  • 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4 群落常见的“四个”理解误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坛 > 河南名校校长谈河南新高考背景下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的育人实践

河南名校校长谈河南新高考背景下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的育人实践

添加时间:2025年3月19日  浏览次数:
新高考背景下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的育人实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闫培新 
  一、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使命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之需、时代之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让我们确信“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才是持续推进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就已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使命任务,并从选拔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均对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内容作了重要强调。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效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注重早期、理顺机制
 人才的培养是个具备高度连贯性的系统工程,周期长、难度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需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学段的有效衔接。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早期培养“应为”“可为”,但在“如何为”方面,却面临着甄别、选拔、培育等一系列难题。为满足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亟须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内,建立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更好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三)高中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赋能期
 高中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学生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充分利用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通过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实践锻炼等途径,为一批有天赋、有志趣、有潜质的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支持引导和针对性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高尚品格、创新思维、关键能力,为其人生发展奠基赋能,是落实因材施教基本原则、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任务。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考综合改革具有引导教学,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等重要功能。其尊重个性发展,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反对“机械式”“套路式”学习等改革内涵,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校的目标和追求
 郑州市第一中学与共和国同龄,成立于1949年,实际上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书院模式,也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成为我校的目标和追求。从20世纪60年代的数学擂台赛,到90年代素质教育,再到2010年前后开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我校始终行走在优化育人方式,培育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上。我校1959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中学”;2004年被首批评为“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7年,被评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学校;2022年,数学、生物两个学科同时入选首批省一级学科基地;2023年,入选新一轮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科技特色)。成立75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国家、省市级荣誉800余项。校友中涌现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工程院院士苏义脑等为代表的大批国家栋梁。
 近几年,我们综合时代发展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把培养“创造未来、领军世界”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扎根中原,积极创新育人方式,追求卓越品质,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有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国际视野和领军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校基于新高考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自主学习、交流研讨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品质成长的时间空间,克服拼时间、压作业、打疲劳战等弊端,着力增强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是推进自习课堂建设。把自习课堂建设作为提高学风、改良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平台。学生完成三项修炼:入静、入定、入神。教师完成三项任务:指导学生“读、做、研、思”等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收心、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优良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大力弘扬以“爱与善”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不压抑学生个性,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外部负担,让学生在学校有更大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学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拔尖创新能力品质
 一是建设基于学生志趣的选课走班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发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在认知能力最活跃、最易接受新知的领域,接触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其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创新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近三年来陆续开设了80余种讲座、社团课程,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二是优化建立“院士班”课程体系。借助院士校友的影响力,成立“院士班”,开发“院士班”课程,旨在为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同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平台,通过院士精神、院士讲堂、院士课题等课程形式,助力“院士班”学生高水平发展。
 三是优化完善竞赛课程体系。我校自开设竞赛课程以来,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彰显学科特长,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进一步发挥竞赛学科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学校壮大竞赛教练员队伍,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竞赛教学研究,让竞赛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卓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完善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
 一是课程体系涵盖全体。以综合培优为主的“院士班”课程,以“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竞赛课程,以基础学科拔尖为目标的“强基课程”,以“英才计划”为代表的各类专项实践活动,构筑了面向我校全体学生的强创新、促拔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优秀的课程保障。
 二是高中高校合作深入实施。先后与清华、北大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工业训练实验室、天文创新实验室等设施,设立“明新大讲堂”,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校授课,高中高校协同培育拔尖英才的实践持续开展。
 三是强化德育课程建设。红色传承课程、科学家精神课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教育课程,砥砺学生科技报国初心使命,“勇争第一,能当第一”的“第一精神”,强化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培养高尚品德和扎实学识两方面持续发力,搭建了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的有效机制。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丰富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内涵
 拔尖创新人才是学术型、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创新人才的总称,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学科交叉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同于超常儿童的选拔和教育,通过具体实践,我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指超常儿童,更不是把超常儿童选拔出来集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创新的基础上走向拔尖,在拔尖的过程中持续创新,应当先给予创新的可能性,再追求拔尖的可能性。
 基于此,我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并由此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孕育创新可能的环境”和“面向全体营造人人追求拔尖的氛围”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新内涵。
 一方面,我校追求“培育自主精神”育人理念,尽力创设鼓励创新的轻松、自由、适度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品质和习惯,通过自主探究式、场景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设出人人都有可能创新的学习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我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科竞赛、院士班,以及强基、英才计划,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及特长追梦圆梦,营造出人人追求进步,人人可能拔尖的良好氛围。
 这一“双全”理念,改变了以往“拔尖创新人才属于少数人的特殊教育”这一狭隘认知,丰富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和底层逻辑。
 (二)拓展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高中学校内部发力,也需要积极与高校等外部资源合作。我校基于实践,形成“内部强化两个转变,外部注重协同合作”的“2+1”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有效支持和保障。
 两个转变方面,一是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向以思维和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创新教育。通过主体课堂等教学方式和自习课堂等学习方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基。二是将创新教育理念引入所有课程的教学之中,从既成式课堂转变为生成式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研讨交流、质疑发问,要求教师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课堂教授基于学生学情和课堂生成,开发博物馆、科技馆课程,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习惯。
 加大高中高校协同培养力度,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质量。通过前沿讲座引领、特色课程衔接、专项师资培训、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打造高阶思维课堂,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升学生素养,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提供了有效的课程支持和条件保障。
 (三)形成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工作体系
 为更好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秀的早期培养,我校逐步优化完善以“精、通、适、合”为内涵的工作体系。
 1.精:精准识别、精设课程、精确定位
 在精准识别方面,一是完善“识别链条”,从选拔走向选育,在育中识、在识中育。二是拓展“识别途径”,学科营、社团、兴趣小组等发现学生潜质和兴趣。通过具体项目、比赛选拔苗子,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示自我,提高水平,实现“选”“育”协同。积极开展学科营、社团课程、兴趣研究小组等活动,参加国内外知名赛事,通过不同途径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兴趣,展现拔尖创新天赋。
 在精设课程方面,一是精体系,通过学科竞赛、强基计划、英才计划、院士班课程等不同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志趣的学生提供精细化、高选择度的课程。二是精资源,建设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和实验教学资源,大力提升课程资源的针对性、灵活性。三是精结构,优化年级、学科课程结构,以便于模块化、体系化教学,更好助力人才成长。
 在精确定位方面,一是尽早结合学生自身特质,确定学生适合竞赛、还是强基,还是发展特长,精准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建立竞赛选拔和退出机制,考试、考查、考核贯穿培养阶段,从能力、习惯、品质、情操等多维度动态跟踪,精确定位。适合竞赛的资优生,进阶培养,学习吃力的,调整发展方向。
 2.通:跨学段贯通,跨学科融通
 在跨学段贯通方面,一是借助郑州一中教育集团优势,通过项目式、专题式学习,对资优生进行一体化培养。二是注重高中高校“双高”联动,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共建“天文创新实验室”,定期开展著名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前沿讲座课程,使“双高”协同育人走深走实。
 在跨学科融通方面,一是根据学生课业情况,成立数学物理班、生物化学班,实现学科间融通学习、综合提升。二是开展人文综合课程,成立文史类社团,建立多种平台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3.适:适切、适应、适度
 适切,就是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高一年级起,综合素质优异的同学,可以申请加入院士班,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打下基础。竞赛课程,贯通培养,具有学科特长潜质学生从小学高年级起,及早培养,针对性培养。适应就是激发内驱力,加强外部引导力,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立志报国,逐梦未来。通过课程激励、表彰激励、实践磨砺、赛事磨砺等方式,让学生尽快适应高强度学习探索。适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同时管理引导学生与整体环境和谐共进,让学生既不失个性,又能很好融入集体。
 (四)人才培养成效丰富
 我校自参加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先后有9人获得国际金牌,3人获得国际银牌。截至2024年底,有两百余人夺得全国金牌,省一等奖以上两千余人。2024年五科联赛河南省省队共计96人,我校27人,其中数学10人,物理3人,化学5人,生物6人,信息3人,化学、信息两个学科均有人入选国家集训队。
 我校毕业生升入大学后,适应特别快、发展特别好,很多学生迅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学术精英,80%的同学都获得高等级奖学金并进一步深造。一批学生得到清华、北大校长的点名表扬,并涌现出被网友称为“神仙女生”的葛霄飞,在本科阶段就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赵问津等大批追逐尖端科技成就的青年才俊。
 2024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我校成功举行,年会就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育人方式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我校进一步提升育人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目前的困境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改进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改革是新高考改革重要内容,必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我校学习还不够深入,评价维度单一,评价手段不足。下一步,我们计划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阶段五个方面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评价由“甄别”变为“激励”,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评判”变为“诊断”,强化增值评价、自我评价、定量评价、个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以新高考评价体系引导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发展。
 (二)开发融合多学科的主题课程
 以主题的方式构建课程的内容,设置更加适应新高考改革的任务式、场景式教学,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给学生创造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以便于他们结合所学的内容思考真实的问题。如进入高校实验室接触前沿问题,参与实验项目,与高校教师面对面请教交流,进入企业体验实际的生产需求与问题等,历练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强国贡献积极力量。
Copyright©2005-2025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翠竹街76号国家863中部软件园 邮编:450001
信息交流邮箱:henanjk2007@126.com 咨询电话:0371-57087762 13525597342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豫ICP备11006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