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高考背景下育人方式的“变”与“不变”
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 王晓强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以选考为育人新引擎、选课为育人新载体、选学为育人新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改革。面对新时代和新高考,郑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郑外)深刻认识“变”与“不变” 的关系,一方面与时俱进、日新又新,另一方面保持定力、守正开新,有力推动了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在学校层面的落地实践。
一、选考制度变了,但“跳出育分、优先育人”的理念不能变
河南新高考制度设计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1+2”的选考模式。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引导普通高中转变育人理念和变革育人方式,将学生的健康成长、适性扬才作为根本目标。
一直以来,郑外给人的普遍印象是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综合素质高。无论高考制度怎么变,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以贯之的:跳出“育分”局限,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未来,创建可具体操作的实施路径与载体,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明确的具体要求,要求并帮助全体学生努力做到四个100%:100%的学生有一项特长或运动项目;100%的学生每年在校至少参加一项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100%的学生参加一个社团组织或组织过一次集体活动;100%的学生三年内要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学校坚信“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构建大德育课程,帮助学生在高品质的校园生活和多层多样的活动中全面成长,贯穿全年的六大节日(校园运动会、校园音乐会、外语文化节、科技节、大学文化周、心理健康节)成为学生在郑外最重要的学习经历之一。社团活动强调自主性、社会性和合作性,学生每年社团注册数都在30个以上。同时,与大学合作,打造了人文社科活动中心、理科创新实验中心、科技体验中心等,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场所。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基础课、拓展课、选修课、社团课、研究课、实践课等为具体载体,留出时间保障落实。
二、选课制度变了,但差异化的特长培育不能变
新高考带来的选课制度的最大变化是构建课程选择制度。这一制度不仅给学生提供课程类别的选择,也给学生提供课程层级的选择,改变了传统静态的高中育人模式,使高中教育充满压力挑战、激情活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多样化选择。
郑外作为一所国内知名的传统名校,从20年前就敢于跳出高考束缚培养卓越的学生,即通过课程改革建设多选择、个性化、高水准的课程,加大学生特长培育力度。
学校全力打造了卓越课程体系,专门为禀赋优异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对国家课程重新组合,逐步构建起了结构合理、体系完备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课程体系,坚持志趣导向、前沿导向、思维导向和项目导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还携手国内知名顶尖大学,通过慕课、大学先修课程、暑期训练营等,扩展学习时空,实现资源共享,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和相关课程学习——尽管这些课程对学生高考升学未必有直接帮助。
三、选学制度变了,但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变
新高考选考选课制度引发教学组织方式的变化,走班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选学新样态成为普通高中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班级授课制最大的不同是,打破“齐步走”的授课模式,学生流动教师不动,学生层级相近、兴趣相投、个性有别。
郑外在新高考之前早已经探索实施了走班制的学习组织方式,在英语、数学两个学科通过AB走班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走进适合自己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堂,促进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学习。在不改变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前提下,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地走班管理机制,较好地避免了因走班教学而产生的盲从选科、班集体概念淡化以及教师班级管理、教学反馈、教学场地限制等诸多问题。
学校建立了以“三全育人”为载体的教师全员导师制、以“薪火计划”为载体的高校学长指导制、以“在郑外听讲座”为载体的社会精英指导制等一系列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实行了“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生活导师和学习导师,将学生常规管理延伸至走班班级,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根据走班情况进行学生分组,分别设立学习目标,形成互帮群体;建立学校教务管理平台,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课程统整管理制度,完善分层评价、量化评价、科学评教等教学评价机制。在研究新高考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学习发展指导中心,加强选科调研和指导。主要策略有:高一下学期合理组班,一年后适时微调;保持语数外教学稳定,选科课程小走班;坚持班主任制,不放松班级管理和班级德育,导师制作为补充等等。
四、高考考试的内容变了,但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变 新高考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更加开放灵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考查的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的要求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紧密衔接了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郑外多年来一直坚持探索实践思悟教学,在课堂中注重思维和表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并且不断加强对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天地。当新高考与新教材、新课程发生对接,学校就旗帜鲜明地主张:把基础知识建构起来,形成体系,训练到位,灵活运用,是应对新高考、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的应有之义和重中之重。
学校大力推进高考学科“三年一体化”课程建设,各学科在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重构的基础上,聚焦教什么、怎么教、编什么、怎么编的问题,制定三年一体化国家课程实施计划、选修课程开发计划及校本作业编写计划,将高中三年的育人方案进行通盘思考、系统规划、分层设计、分段落实、逐步推进,把素质教育、常规教学和高考目标有机结合,做到了“三年高中一盘棋,一年高考三年备”。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基于真实问题的情景式探究学习,基于“强基、外语保送、学科竞赛、英才计划”具体领域的项目化学习等。这些都推动了学校特色化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整体推进,比如依托国家课程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等13个学科课程群;开发了德育课程群、理科实验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学科荣誉课程群等多个特色综合课程群等。
总之,新高考改变了普通高中传统育人方式,带来选考选课选学育人方式的系统更新与调整。面对新时代和新高考,每一所学校都要做“变与不变”的思考。一方面应当认清这些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及新挑战,加快推进新高考下育人方式变革的力度、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应当清楚自己要坚持什么,避免这些变化带来的盲目性、功利化、趣味化。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才能在变化中不迷失,才能重建符合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要求的育人新方式,才能真正提升普通高中的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