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课堂教学改革撬动育人方式变革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探索与思考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校长 叶玉昆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是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面、基本盘,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更是普通高中履行和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阵地。抓住课堂教学,是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提高办学育人水平的基础基石。
一、高考是关键的育人环节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定了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是高校选才育人的第一道关,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问题贯穿到高校人才选拔这个关键环节,紧紧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使高考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高考就成为育人的关键环节。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一文中指出:要紧紧围绕高考的核心功能,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把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细化、实化、具体化,既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和高校选才提供科学的标准,又有力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和载体。
高考命题工作中把“四个坚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四个服务”(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基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四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进一步强化、凸显了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二、高考引导普通高中课堂教学
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引导教学。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中指出:“高考要坚持能力导向,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引导中学教育为学生适应未来成长发展作准备”。“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些薄弱学校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需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素养培育转变”。“深化中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推动试题情境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进一步增强对学生探索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考查,提升命题的科学性”。
高考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命题确定了“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思想,遵循“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等原则。高考引导教学的反拨作用,决定了高考的考试内容、考试方式、高考命题思想和原则,经过层层传递,深刻影响和引导着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确定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点任务,提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强调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改进实验教学和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方面,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认真开展好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指导意见》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坚持“以学为中心”,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聚焦课堂教学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教学结构,细化教学流程,通过积极转变师生教与学方式和行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是实现预期目标和完美教学结果的活动过程。
高考的考试内容、考试方式、高考命题思想和原则,与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和倡导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一脉相承。将高考的要求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生态改变,从而撬动育人方式变革。
四、“构建学本课堂生态,促进育人方式转变”的郑州四高实践。
一是继承以往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大单元大概念教学,尝试项目式、任务式、跨学科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构建以“大容量高密度引人入胜”为特征的“学本课堂”新样态。
努力落实四个理念:真情境(创设情境,问题导向)、学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性(自主建构,主动学习)、深度化(深度思维,体验感悟),实现由教本到学本(主体转移)、由知识传递到问题导学(关注点转移)、由师生传递到师生探究(传授方式创新,由单行道变立交桥)三大转变。回归原生态本真课堂,激情满怀构筑激情课堂,尊重教学规律引领高效课堂。
在准备和实施具体操作时,落实十项策略:观念更新,内化理念,落实立德树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掌握必备知识;重视过程,自主建构,培养关键能力;读懂学生,引导学科,提升学科素养;紧扣评价,明确目标,培育核心价值;注重学情,打牢基础,注重基础性;纵横联系,上下交织,训练综合性;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提高应用性;思维创新,不拘一格,启迪创新性;立足现实,情境真实,注重情境化。
在评价时,关注四个维度: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主动与被动);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群(知识与能力);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形式单一与多彩互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二是完善“一课三研”校本教研制度。通过分工协作、自主备课(一研)、重点研究(二研)、修改内化(三研)、总结反思等环节,备思想、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备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备学习过程等内容,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不断优化教案、学案,促进探究式、项目式、体验式等跨学科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科学学科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类作业设计水平,增加探究类、体验类、实践类作业,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三是强化学科建设。突出学科育人是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鲜明特点,把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活动、学科思想、学科文化和学科生活相互关联、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学科育人的整个过程,通过学科教学,“育其知”“育其能”“育其行”“育其心”“育其根”“育其活”。省市级学科建设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环节,是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推进新高考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构建学校高品质育人体系的重要路径。学校依托省级物理、历史学科和市级数学、思想政治学科,聚焦学科建设关键领域,逐步形成优质学科课程体系和特色,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与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发挥省市级学科在学科育人、教师专业成长、育人方式改革探索等方面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
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要求,以课堂教学改革撬动育人方式变革,学校激活了丰厚历史文化积淀,涵养了创新创造精神,构建了优秀人才培育体系,增强了拔尖人才一体化培养核心竞争力。学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厚重四中、激情四中、三甲四中、竞赛四中、学术四中、品牌四中”建设入手,正在把学校办成一所受人尊敬的好学校:一个好好读书的地方,一个身心愉悦的地方,一个师生意见和建议通畅直达学校管理层的地方,一个学生毕业后奉为精神故乡的地方。